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小小插班生 > 第9章 后怕与前行

第9章 后怕与前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然而人性的恶,并不会因为经济繁荣、法律完备而稍减,当生活富足,选择变多时,对人性的试探会接踵而来,甚至可以说当选择变多时,对人性的试探才是真正的开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生活温饱了,人群间便滋生了更多的欲求,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新鲜的社会现象冲击着人们的感观和价值观,社会治安问题突出。1983年7月中国第一次实行“严打”,即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活动,以建立安全与秩序为目标,为中国经济发展护航。

当年,我父母给予我在安全方面的教育是零散的,当然也给我讲过些拐卖儿童的案例,父母更多是提供给我和姐姐实实在在的保护。我爸从我姐初一上晚自习开始,到我高三毕业,几乎风雨阻接我姐妹俩下晚自习,共计持续了七年,如果我爸出差不在家,就由我妈接,其实我妈本身也是需要保护的,只是为母则刚,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有时会设想在路口遭遇的那次危险,如果问路的男人,真的把我抓走,我会尽力挣扎,大声呼救吗?我的伙伴会兵分两路,一队追赶自行车奋力救我,并向路人呼救求助,一队快跑回家跟大人求救吗?父母再想给予孩子周全的保护,这种光天化日下的危险也是难以预料和难以避免的,很多家长和孩子已遭受或正遭受着这种厄运,以前发生,以后还会发生……,真是令人悲哀与惊恐!当年的厄运也许极度靠近我,但终究没有发生,我算是幸运的。

人生总会向前,我还是要继续在某条路上来来往往,书写我个人的历史。住在郊区,每天上学要走的那条土路,与进城上学相反的方向,是往更远的郊野延伸,据说远郊有一、两个工厂,然而到底有多远,曾令我十分好奇但最终没敢探索过。那些工厂因为频繁使用这条路,会自发地养护路面,其实不过是挖点土来垫垫道。有一回我亲眼看见有个干部模样的人,穿着深蓝色的工作大褂,带着几个工人开着车在我们房子附近运土卸土垫路。这种运土车来的时候,当地的农民也会赶来,他们在土里寻找铁块、铁条,积攒多了可以卖废铁贴补家用。我们小孩子们也会跟着凑热闹,溜着边捡一点儿,日积月累我捡的废铁也攒满了一个旧搪瓷脸盆,有的收废品的拒绝回收,嫌太零碎,但最终在搬家前,我把它们成功卖了两块钱,那几乎是我人生的第一笔收入,我骄傲地上交了家长。

住在郊区的那段日子,是很特别的经历,我郊区的伙伴们带给我很多快乐,那些在阳光下疯跑的日子是我自由自在的童年;同时,去城市中心读书,也让我感知着城市的情况,与单纯活动在城市或郊区的孩子相比,我的视野是宽阔而多变的,我的体验也是更丰富的。我本来从乡村来,郊区的生活仿佛是旧时光的延伸,而我又实实在在每天走进城市,就好像郊区生活仿佛是特意为我安排的一种过渡。那段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郊区是我呼吸和休憩的地方,而进城上学更像是需要按部就班完成的任务。

我在学校的伙伴,会随着我家住哪儿而变化。从三年级下学期到五年级上半学期,我尚住在郊区时,跟我一起回家顺路的同学,有家住在河畔市区一侧的燕同学。她家住工人村的楼房,家里有五个的孩子,爸爸是个普通工人,妈妈不上班,而且卧病在床,她是排行在中间的女孩。她家是贫困的,孩子一多,开销就大,爸爸也不是那种技术能到八级的高级工人,我见过他爸几次,是消瘦呆板的样子。燕和郊区敏给我类似的感觉,她们似乎活得不甚称意,但敏在郊区至少是舒展的,燕身上也有像敏一样一股倔强和不服气的劲儿。燕有朗读的能力,带感情,发音清晰,吐字标准,我刚到城里小学的时候,我班但凡有需要带头朗诵的活动,燕和男生宋同学会搭配着领读。三、四年级时,燕的成绩尚好,但到了五年级,似乎成绩排名有点倒退,但也成功小升初,我们一起升了初中,还分进了同一个班。

燕跟我一起,是在我刚转到新学校不久,她主动找我搭的讪儿。在交友上,我是被动的,我自己一个人就能玩得很开心,所以很难有什么人,能吸引我主动寻求。然而谁会拒绝走路回家的伴儿呢?边走边聊能变得兴致盎然,燕也是个会聊天的,她跟我讲了很多班级和同学的旧事,也讲了城市的旧闻,绝大多数时间,我只静静地听着。燕是我到新学校,第一个熟络起来的同学。

送我作业本的芳,也是主动找我玩的。她坐在第一排,梳了两条水辫,就是那种把头发左右分一下,用橡皮筋各一扎,我小时候最常见的绑头发方式。我地理考第一那次,回头跟我示意唇语的就是芳。芳的爸爸在印刷厂,她家有很多印废的田字格本和笔记本。芳曾经邀请我去她家,她家就住在跟学校隔一条街的住宅区,回家不需要像我一样长途跋涉,所以我很羡慕她住的近。燕家住的算是远的,但还是比我家近了很多。有时候感慨,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几乎都是把别人送到家门口,然后继续前行的那个。

1983年,是我们省最后一届小学五年制。升学考试按成绩排名,排前三分之一的学生升初中,后三分之二继续留在小学读六年级,而1982年,我姐姐那届,是前三分之二升初中,后三分之一留在小学继续读一年,跟升到五年级的我们一起竞争升初中的前三分之一,所以理论上我姐姐那届的小学毕业生,有人可以读七年的小学。1983年小升初,是我经历的第一次影响人生的竞争。

记住发布地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