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来自大山的力量
那位曾为刘振华披上擦尔瓦的老阿普,用彝语沉声对周围人说:
“听见了吗?娃娃都懂得的道理!
恩人受了冤屈,我们不能躲在山里装聋作哑!”
他当即对阿呷的父亲,也是寨子里颇有威望的年轻人说:
“你马上找几个腿脚快的后生,骑上自行车,连夜去通知周边‘瓦吉’、‘洛嘎’几个兄弟寨子的‘德古’(头人),把情况告诉他们。
我们彝家人,最讲‘卡莎莎’(感谢)和‘义伙’(情义、信誉)。
华兴对我们有情有义,如今他们蒙难,我们必须站出来!
这一夜,群山未曾安眠。
消息借着自行车清脆的铃声、手电筒微弱却坚定的光束和口耳相传的急切,迅速在崎岖的山路间传递,翻越一道道山梁,传遍每一个受过华兴恩惠的村寨。
一种无声的盟约在星空下达成:明日,集结进城,为恩人求一个公道!
那些因为华兴希望小学而第一次看到孩子光明未来的父母,撂下了地里的农活;
那些因华兴捐建的引水工程再不用跋涉数里挑水的妇人,默默蒸好了窝头;
那些被华兴巡回医疗队从病痛深渊中解救回来的老人,让儿女搀扶着,执意同行;
那些华兴兴农合作社的青年,自告奋勇充当起了联络员。
天刚蒙蒙亮,乌蒙山深处的青龙桥火车站广场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越聚越多,牛车, 骡子车,自行车停了一片。
赵大山清点着人数,不断有邻村的人加入进来。
而在大凉山的县汽车站,来自各个彝家寨子的人们汇成了人流,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表情庄重而坚定。
通往省城的班车和绿皮火车,满载着这片土地最质朴厚重的情义,缓缓驶出站台,朝着那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前行。
与此同时,在省城周边的崇山峻岭间,更多身影正从蜿蜒的山路上汇聚而来。
有人挤在颠簸的拖拉机后斗里,扶着车栏望向远方;
有人坐上村里临时协调的大巴车,神色凝重而坚定;
更有住在近处的乡亲,天不亮就背上干粮与水,三五一队,沿着公路沉默而有力地步行前进。
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出发,怀着同一份心意,像无数条溪流,终将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这是一场自发的情感洪流,一场基于最朴素正义感的远征。
他们或许不懂商业竞争的诡谲,但他们懂得谁真正为这片土地和孩子们付出了真心。
他们用最原始的交通方式,汇聚到约定的地点,只为告诉所有人:
民心所向,即是真相!
就在这股力量悄然集结之时,华兴指挥部内灯火通明。
周航与刚刚从苗岭希望小学竣工仪式归来的刘振华相对而坐,桌上摊开着几份刊载着诋毁报道的报纸。
"这些报道来得太巧了。"
周航指尖轻叩桌面,"建材供应刚出问题,拆迁户闹事,现在舆论又一边倒。赵德兴这是要把我们往死里逼。"
刘振华的风衣上还沾着山间的露水,他拿起一份报纸,目光扫过"搅局恶龙"的标题,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我们在山里给孩子们盖学校,他们却在背后捅刀子。周总,你说这世道……"
"商场如战场。"周航叹了口气,"现在的问题是,要不要向董事长汇报?”
"父亲把蜀都的业务交给我们,就是要我们在风雨中成长。"
刘振华望向窗外,目光坚定中带着一丝复杂:
“这点风浪,我们得自己先闯一闯。”
与此同时,在城中最豪华的酒楼包间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德兴正与几位商人推杯换盏,满面红光。
赵德兴举起酒杯道:"各位,今天这出戏可还精彩?"
一个胖商人谄媚地接话:
"赵总这一手真是高明!
先是断他建材,再是煽动拆迁户,现在舆论一边倒。
华兴现在怕是焦头烂额了!"
另一个瘦高个举杯附和:
"要我说啊,这些港商就是不懂规矩。
蜀都这块地盘,还得是赵总说了算!"
赵德兴得意地一饮而尽,把酒杯重重砸在桌上:
"什么过江龙,在我赵德兴眼里,不过是条小泥鳅!
你们看着,不出一个月,我让他们灰溜溜地滚出蜀都!"
他环视桌上众人,压低声音:"等华兴撑不住了,他们的项目,咱们按老规矩分……"
他仰头一饮而尽,却浑然不知,
在群山之间正在汇聚一股无法想象的力量,
一场由民心汇聚而成的风暴,正朝着他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