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 > 第170章 嫉妒心态

第170章 嫉妒心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旁边的人见状,表情变得凝重。

不到十分钟,何工竟然已经完成图纸设计?

何裕柱的目光刚扫过图纸,心中便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这看似简单的图纸,不仅框架清晰,连每个细节都标注得一目了然。

即便他只是个半吊子技术员,也能够轻松理解。

八级工和七级工在看到这张图纸时,思维格外流畅。

起初他们并未察觉异样,但随后意识到,以往让他们头疼的看图难题,在这张图纸面前竟变得轻松愉快。

仿佛何裕柱将机械零件的所有构造拆解后,直接呈现在他们脑海中,让人感觉赏心悦目。

这就是六级工程师的实力吗?确实令人震撼!

惊讶之余,工人们迅速行动起来。

在何裕柱图纸的指引下,他们着手改造第一台原料机床。

时间飞逝,短短半天过去,众人已从一车间转战至二车间。

中午时分,当何裕柱走出二车间时,厂长、孙胜利及各车间主任无不喜形于色。

他们的嘴角抑制不住地扬起笑意。"何工,二车间已完成全面升级。

照此速度,不出三天,我们全厂设备都将焕然一新!”

孙胜利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这种变化是他以前从未敢想象的。

仅仅半天时间,在何裕柱的精心规划下,车间设备在熟练工手中得到了全面更新。

更令人欣喜的是,改造后的设备试运行效果极佳,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红星轧钢厂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背后功臣正是何裕柱。

同行的厂长与车间主任们内心激动难抑,眼神中流露出炙热的敬意。"何裕柱同志,您是我们轧钢厂的大恩人!”

厂长不由感慨一声。

无论是在之前挽救轧钢厂于危急之时,还是如今对全厂设备的改造升级,何裕柱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两次努力,轧钢厂现在的状况难以想象。"厂长、孙主任,您二位不必客气,这次能有如此进展,离不开厂里工人们的辛勤付出,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何裕柱依旧保持着谦虚的态度。

但这样的表现让厂长等人更加敬重他。

厂长心里暗自决定,以后绝不能亏待何裕柱。

不仅要把关键人物何大清和李保国照顾好,后续的奖励也必须到位。

原本厂长想像上次一样在食堂单独宴请何裕柱,但何裕柱表示无需特意准备,随便在厂里吃点就行,等工程彻底完成后再庆祝也不迟。

三天后,轧钢厂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何裕柱的带领下,各车间高级技工完成了改造工作,八个车间的机械设备及各类机床都实现了升级,并已投入生产。

工人们试用新设备后纷纷称赞。

孙胜利带着车间主任们汇总数据后来到厂长办公室汇报。

此时,何裕柱正坐在椅子上,厂长在一旁陪同。

孙胜利一行人到后,厂长看向何裕柱,微微点头示意。"孙主任,谈谈咱们车间目前的情况吧。”

“好的,厂长,何工,我们这次完成了全厂十个车间的改造。

改造前,我们的月钢产量为5000吨,钢绳、钢钉等机床产品共计6000斤;改造后,月钢产量提升至10000吨,钢绳、钢钉等产品的生产量增加到13400斤!”

孙胜利在宣读数据时,语调中透着明显的激动。

不仅是他,车间里的其他主任乃至厂长,在听到这个数字后,都感到难以置信。

短短几天,轧钢厂的各项生产指标竟然翻了一倍。

根据计算,仅红星轧钢厂一年就能生产12万吨钢铁。

要知道,当时全国的年钢铁产量不过200万吨左右,这意味着他们一个轧钢厂就占了全国产量的6%。

这一成果还是基于设备刚完成改造,工人们操作尚不熟练的情况下取得的。

随着设备进一步稳定运行,未来的产量仍有提升空间。

这样的成果令人震惊。

尽管他们在四九城,城市性质与工业重镇有所不同,但即使对比那些工业发达地区,这样的产能也十分突出。

而且,随着冲压机床的升级,生产效率还将大幅提升。

厂长听后,目光中闪现兴奋的光芒,显得信心十足。

面对如今的局面,若不能有所建树,实在辜负了何裕柱提供的图纸和指导。

一旁的何裕柱对孙主任提到的数据似乎并不惊讶。

在他看来,这样的产量在当下已是不错,但他已见识过前世东方工业大国的生产能力,所以对此并无太大感触。

然而,他的冷静表现却让厂长等人对他刮目相看。

稳重的心性和可靠的工作态度,加上卓越的工业才能,难怪他在大四时便通过了六级工程师考核。

未来,何裕柱必将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

他们心里明白,像他们这样的轧钢厂,未来恐怕很难再有机会与何裕柱多打交道了。

只能趁着这几回联系,尽量和这位未来的高级工程师建立更多关系,这对工厂来说绝对是有利无弊的。

谁能想到,仅仅是看了人家随手画出的一张图纸,就给轧钢厂带来了如此大的改变?

傍晚时分,在厂长等人的热情邀请下,何裕柱又一次在食堂享用了一顿特别的饭菜。

依旧是李保国掌勺,但这次,李保国在坐下用餐后,察觉到厂长等人的态度比上次更加热情。

结合近期工人们对车间设备更新的讨论,李保国心中已隐约猜到,柱子应该为轧钢厂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转眼半个月过去。

时间来到1955年5月底。

自从帮助轧钢厂改进车间设备后,何裕柱便每天都在清华大学忙碌地筹备毕业事宜。

他的情况已经符合毕业标准。

记住发布地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