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知足
"略知一二。"李焕谦逊道。
"何不上台一展才学?敬诚愿洗耳恭听。"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李焕略作沉吟,点头应允。
待陈希亮言毕,李焕登台朗声道:"医家李焕,聆听诸位高论后心有所得,愿与诸君分享!"
台下顿时哗然,儒家座谈会上竟有医者发言?
李焕环视众人,继续道:"治国之策当有十要:君臣、视听、纳言、察疑、治人、考黜、治军......"
士子们愈发躁动,能提出一条良策已属难得,此人竟夸口有十条?
"治国如治家,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随着李焕开篇,场中渐趋安静。这般高远立意,莫非此人真有经天纬地之才?
"其一,君臣之道......"首策讲毕,全场鸦雀无声。
次策言罢,满座震惊。
三策结束,众人骇然。
四策过后,全场呆滞。
待十策尽述,夕阳西下,在场众人皆震撼无言。
"献丑了。"李焕下台时,士子们如梦初醒,目光中交织着羞愧、嫉妒、仰慕等复杂情绪。他们明白,经此一役,李焕必将名扬天下,与碌碌之辈云泥立判。
"先前多有冒犯,在下向先生赔罪!"一名士子躬身致歉。
“我也向先生赔礼了!”
“恳请先生宽恕!”
一众士子纷纷向李焕躬身致歉。
见此情景,
徐奉年愣在原地,徐芷虎神色微妙,轩辕青峰眼中满是敬慕。
李焕稍显意外,但局势已然如此,他索性再推一把,令声望更上一层。
他朗声回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位不必多礼!”
待众人直起身,李焕再度开口:“临别之际,李某有一问,望诸君解答。”
“请先生赐教。”儒家士子们恭敬答道。
“我辈读书人,初心为何?”李焕问道。
“初心?当为百姓谋福,为社稷尽心。”
“非也,初心应是传道授业。”
“此言差矣,当以治学为重。”
士子们众说纷纭,李焕连连摇头:“皆错矣!”
“请问先生,我等错在何处?”众人追问。
李焕肃然道:“我辈初心,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言一出,众士子如醍醐灌顶,纷纷喝彩。
厢房内,
轩辕敬诚心神剧震,长久困惑豁然开朗。
“原来如此!这才是我辈读书人的使命!”
昔日大雪坪上,李纯罡笑他迂腐,徽山众人讥他只会死读诗书。
他从不辩解,因他已是儒圣,无人可指点其道。
可今日方知,自己大错特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才是儒圣真义!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轩辕敬诚,今日问天!”
磅礴气息自他周身迸发,
这一刻,他直入陆地神仙巅峰,成就无缺儒道。
徐奉年与徐芷虎面露惊色——这位新晋儒圣竟再度突破?
与此同时,
有士子率先回神,向李焕深深一拜:“谢先生为我等指明前路,请受弟子一礼!”
“请先生受礼!”
“恭送先生!”
众儒生肃然行礼,李焕略一拱手便转身离去,众人却久久未直起身。
“敬诚兄,恭喜。”回到厢房,李焕含笑致贺。
“全赖李兄点化。”轩辕敬诚郑重还礼。
“随口之言罢了,是你悟性超凡。”李焕摆手。
轩辕敬诚正色道:“若无李兄箴言,我岂能臻至儒圣圆满?今日清谈传开,大离文坛必奉李兄为北斗!”
“我只是个普通大夫,怎敢妄称儒家引路人?敬诚兄过誉了。”
徐奉年笑道:“先生若不够格,这天下还有谁配得上?”
“正是如此。”轩辕敬诚颔首赞同。
徐奉年眼珠一转,凑近道:“先生,不如再给我讲讲那治国十策?”
李焕摆手:“那些不过是随口之言,当不得真。”
“若先生的治国十策只是随口之言,那陈希亮他们谈论的岂不是废话?”徐奉年不依不饶,“先生就别推辞了,您是大才,再指点指点我。”
任凭他如何软磨硬泡,李焕始终摇头拒绝。
徐芷虎轻哼一声:“诚意不足,自然请不动先生。古时明君求贤,哪个不是三拜九叩?”
“三拜九叩?”徐奉年低头看了看地面,略显迟疑。
李焕连忙制止:“别!你若真跪,我可不敢去北凉了,怕北凉王拿鞭子抽我。治国十策改日写给你便是。”
“多谢先生!”徐奉年欣喜拱手。
这时,厢房门被轻轻叩响。
门开,陈希亮局促地站在门外。他深吸一口气,径直走到李焕面前,扑通跪下:
“学生愿拜先生为师,侍奉左右,恳请先生收留!”
众人皆惊。陈希亮刚在洽谈会上崭露头角,前途无量,竟要拜李焕为师?
李焕也有些意外:“我教不了你什么,快起来吧。”
陈希亮执意不起:“未遇先生前,学生狂妄自比卧龙,今日方知浅薄。求先生收我为徒!”说罢,重重叩首。
“我真的没什么可教你的……”李焕无奈。
“先生若不答应,学生长跪不起。”陈希亮态度坚决。
轩辕敬诚劝道:“此子虽学说偏激,但品性正直,收他为徒,未尝不是一段佳话。”
徐奉年也附和:“是啊先生,陈希亮才华出众,不会辱没师门。”
小女孩陈婷拽着李焕的衣角,仰头恳求:“大哥哥,收下我哥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