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郊区生活
相对郊区生活的苦恼,在郊区生活的乐趣也是丰富的,郊区是比城里更有机的地方。这里有城里所稀缺的土地,这里更宽阔,空气更清新,植物和昆虫更多,孩子们在自然里的游戏更多。郊区的土地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家的菜园,一种是集体的粮田,分包到农民各户。土地上植物的变化,最能让人感受季节变化带来的喜悦,尤其是北方的春天。
春天的粮田,供应出挖不完的野菜。我们那儿,人吃的野菜,受欢迎的有几种,我识得的,一种叫苣荬菜,一种叫小蒜,苣荬菜蘸酱生吃,小蒜也可以蘸酱生吃,而最多的做法是切段后跟鸡蛋同炒,有乡野清新的香气。我还凑过热闹,跟着伙伴们挖过一种喂猪的野菜,是一种野花打碗花的根。打碗花能开出喇叭形的花,或匍匐在地上,也能顺着杆子爬,叶子细小秀气,开白色或粉色的小花朵。要挖的根是全部埋在土下面的,先要通过田地表面的裂缝来判断哪里能挖到,跟找冬笋的原理一致。春天的根会白白净净地饱胀起来,闹饥荒的年日,人类也可以挖着来充饥救命,因为富含淀粉,所以嚼在嘴里有甜甜的味道,我觉得不难吃,也能理解猪为啥爱吃。挖根要在中春之前,要趁着未长叶,所有的养分都留在根里时,家长打发孩子多多少少挖一些,给猪补充了营养,也省几把粮食。打碗花的根像细绳子,横截面直径不过2~4毫米,所以忙活一大阵,也挖不满半篮子,成就感不高。况且也弄不清楚是哪几只猪吃了,就算知道哪只猪吃了我挖的打碗花根,它也不会对我说“谢谢,味道还不”,所以我还是喜欢挖人吃的野菜。
如果是在去年种玉米的田地挖,去年秋天收割留下的玉米茬还没被清理时,野菜已经长出来了,挖着挖着,农民伯伯就把玉米茬清理了,挖着挖着,田地新播种了粮种,挖着挖着,玉米高粱苗长了出来,去年种玉米的田地今年可以继续种玉米,也可以改种高粱,直到仲春,野菜的口味都是好的。对我来说,春天广阔的田地里,实在是大有可为,踩着松软的黑土地,搜寻那抹能吃的翠绿,周围春意盎然,蒲公英率先开出了绒球般的黄花,紫花地丁开出了一簇簇的紫花,有麻雀也跟我一样在找寻食物,还有呼朋引伴的热闹。在春天的大地上,最能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氛围,尤其是四季分明的北方,经过漫长黑白色的冬季,春天疑是一种奖赏和馈赠,天地在变美,心情也变得明媚,户外活动终于恢复了,身体在舒展,心思在活跃,春天绝对是最愉快的季节。
不过,郊区因为地广人稀,疏于管理,同时也是危险的地方。有一次的遭遇,黯淡了春光明媚。那次,我们一群小伙伴挖完野菜,各自提着自己的收获,聚集在一个三岔路口,一个男人过来跟我们问路。其实,每次回忆起那片刻的经历,都让我后背发凉,后怕不已。问路的男人推着最大轮径的二八自行车,把人显得又瘦又小,六七个小伙伴七嘴八舌热情地给他指路,他推着自行车走过来,突然弯身亲了我左侧的脸,面对突如其来的举动,我的反应是用手使劲地擦脸,那人盯着远处的路张望了几眼,又盯着我看了几眼,又看了看路,最后犹犹豫豫地骑上自行车走了,我旁边的伙伴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我懵在原地,下意识地继续擦脸,多年以后,我意识到那是我人生极危险的时刻,那个男人有明显的歹意。我们所处的近郊,人群还算密集,那条干道总有人来人往,加上小孩子也是一群,那人反复衡量后放弃了而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走过文化大革命失去的十年,各方面发展刚刚起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初步提高,经济、法制、文化建设百废待兴。在经济方面,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1982年至1984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通过包产到户解决了全国人口的吃饱饭的问题,但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在经济结构、管理方式、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等方方面面均面临严峻挑战。在法制建设方面,一九七八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的法制建设速度明显加快。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生效。两法的生效改变了中国三十年只靠宪法和简短的婚姻法撑门面的历史,在涉及到罪与非罪以及司法机构行使权力的问题上,终于有了可资依据的法律,但离完善、系统、科学的法律体系尚远。在文化建设方面,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拉开,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几乎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空缺,荒芜之境下西方思潮的汹涌而入,甚至导致了全盘西化的极端情绪,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扬与发展受到了抑制,反叛、个性解放,原有价值失重,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也意味着社会秩序被挑战。
70后,见证了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到今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看,亲历了中华民族这一次伟大的复兴,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获得了上天的眷顾与祝福。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二十多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家的饭桌,实实在在地体现着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足,市场充分供应出肉、蛋、雨……